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建议您选择chrome或者IE7以上版本。×
解放和童楠楠是青梅竹马的邻居。刘解放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68年他19岁,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龄。正当解放和学校宣传队的同学们宣誓下乡时,解放的小同学童楠楠告诉解放,部队要征兵了。解放的父亲刘三升对解放说,他当年因渡江战役负伤脱下了军装,他的儿子必须替他穿上。解放说服宣传队的同学们,同意他暂不下乡,报名当兵。带兵的付营长很欣赏解放,解放认为自己当兵十拿九稳。
解放如愿以偿当了兵。解放终于穿上了军装,一家人喜出望外。宣传队的女同学林红买了一个精致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上:革命友谊,万古长青。李怀林终因父亲的问题未能入伍,心灰意冷。解放和林红组织宣传队的同学们一起安慰怀林,怀林颇为感动,他激动地向同学们表示,将来要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解放请教宋培林如何提高训练成绩,宋培林告诉他,天天要早起扫地,打水,整理内务。齐和平对解放说,宋培林要是再欺负解放,他就写信告诉他爸,叫宋培林年底卷铺盖滚蛋。解放说,杀鸡焉用牛刀。此后的考核解放总是不及格,这可急坏了宋培林,他担心解放破罐子破摔,拉了全班的成绩。林红写信也劝告解放,不要总和班长对着干,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林红收到了解放探亲的电报,不巧怀林突发阑尾炎,林红同山娃将怀林送进医院,林红为照顾怀林,遗憾地失去了与解放见面的机会。楠楠听说解放回家,高兴地来到解放家,俩人约定一起看电影。回来的路上,他们遇到几个冒充“工人纠察队”的小混混,这是吴新生有意安排的。解放自卫还击打跑了小混混,楠楠在一旁拍手叫好。吴新生恶人先告状,给部队写了匿名信,说解放打了“工人纠察队”。
高炮团要选拔优秀班参加军区打空降比赛,为了鼓励大家夺取好成绩,团党委决定凡在军区取得名次的班长,优先提拔干部。解放所在的三连各班都憋足了劲一争高下。解放担任班长的六班,一个重要炮手突发疾病被送进医院,为此解放差点失去参加团里选拔赛的资格,最终连里为照顾一排和二排之间的平衡,让六班作为一班的陪衬参加团里选拔赛。
1971年春天,怀林的文章在报纸发表了,牛家沟的知青们都为他感到高兴,尤其是林红。知青们举杯共饮,畅谈理想,怀林告诉大家他将要去县革委工作。双喜临门,怀林吹起了心爱的口琴,一曲《喀秋莎》荡漾在牛家沟的夜空中,让知青们如痴如醉。
林红终于找到了怀林,她痛斥怀林懦弱,用《永不掉队》的故事开导怀林,怀林不但不听,反而把自己悲愤的情绪全部发泄了出来,几乎到了到了崩溃的边缘。林红只好用她的心去宽慰怀林,答应做怀林的亲人,怀林对林红感激不尽。
解放内心矛盾重重。宋培林用独特的方式来找解放谈话,表面上劝说解放脱下军装跟童楠楠去过幸福生活,其实字字句句都在讽刺挖苦解放只想自己的小日子,忘记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和神圣的使命。宋培林的一席话,点开了解放心中的郁结,他强忍痛苦,写信告诉楠楠断绝恋爱。
汪小丽主动给解放写信,心中流露出爱慕之意,解放不予理睬。汪小丽气愤地到高炮团找付1号理论。付1号给汪小丽讲了解放与楠楠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汪小丽深受感动,认为解放是一个不可多得、重情重义的好男人,决心把解放追到手。
解放的父亲刘三升来部队看望解放,他伤风感冒高烧不退,汪小丽无微不至地照顾刘三升,刘三升对汪小丽赞不绝口,一口认定她就是“未来的儿媳妇”。在刘三升的强势“逼迫”下,解放最终缴械投降。齐和平调走了,这与他母亲给付1号打电话有关系。走的时候解放给和平送行,两人依依惜别,并相约今生今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是好兄弟、好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