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奇,原名齐福君,著名电影演员。1934年农历3月18日出生在吉林省阜丰山下怀德县的一个铁路工人的家里,他在长春市读完小学和中学。中学时代,在语文老师的诱导下,他阅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尤使他着迷的是那些情节离奇、人物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武侠小说。他经常将这些书中有趣的地方绘声绘色他讲给同学们听,从而锻炼了他的讲述和表演才能,为之后走上艺术之路打下了基础。
个人履历
1950年
达奇被学校保送到长春铁路业务所学报务。翌年,到长春邮电高级职业学校学习。由于他是业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一些演出,1953年被调到列车段文艺车班工作。是年,刚刚成立的哈尔滨铁路文工团(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前身)把他选中了,十九岁的达奇从此成为专业话剧演员。在铁路文工团里,达奇接受了表演基本功的训练,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参加了《四十年的愿望》、《二七风暴》、《三千里江山》、《十二次列车》、《西藏的枪声》等剧目的演出。这段时间,他随文工团沿着铁路干线巡回演出,跑过许多地方,不仅丰富了舞台实践经验,而且使他有机会在观摩其它的剧种中汲取营养,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生活。
1956年
长影著名电影导演林农执导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边寨烽火》,他选中了达奇饰演男主角多隆。达奇做为外请演员,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水银灯下,但他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猛剽悍,闪射着民族独特光彩的景颇族小伙子的艺术形象。他的表演细腻、生动,充溢着真情,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火辣辣的个性。当影片在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放映后,受到评论家们的赞许,授予达奇以青年艺术家奖。
在饰演多隆的过程中,导演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给了达奇以深刻的影响。他首先要求达奇深入生活,了解景颇青年的性情、了解他们的习俗,特别是景颇人民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进而要求他能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上下功夫。林农告诉他:做一名合格的电影演员,要有多方面的生活积累和修养,一个没有理想和抱负的演员,是不会成为艺术家的。
饰演多隆的成功,使他产生了成为一名专业电影演员的愿望,并希冀自己能够塑造出各种各样性格的角色。
1961年
达奇正式从铁路文工团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从此,他成为专业电影演员,他在长影拍摄的影片《独立大队》和《景颇姑娘》中分别扮演牛牯和文帅老人,很好地完成了角色任务。
正当达奇壮志在怀,要在银幕上大展宏图的时候,空前的动乱使他同广大电影工作者一样,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1969年,他被下放到吉林省舒兰县农村插队落户,直到1972年才回到长影。
1975年
经过将近十年的生活磨难,他又重新登上了银幕。在尹一青导演的影片《车轮滚滚》里,他成功地饰演了支前模范耿东山。“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和1978年,他又先后在影片《熊迹》和《渔岛怒潮》中扮演老魏爷和王四江。
自从扮演多隆之后,他心中的理想之火一直在熊熊燃烧。即便在“四害”横行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读书,研究文艺理论,浏览文艺作品;学习绘画、摄影、弹钢琴、打球、游泳、滑冰、击剑……以此来丰富自己并掌握演员应具备的各种技能。
达奇实现自己夙愿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1978年
导演李光惠和齐兴家,要把部队作家陈立德的电影文学剧本《吉鸿昌》搬上银幕,达奇读过剧本后,深深地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形象所打动,他景仰那悲壮的业绩,喜爱那箭一样勇往直前的性格。他多么希望能饰演吉将军!然而,尽管导演对达奇有所了解,但是对他能否塑造好吉鸿昌这个感情幅度变化较大的艺术形象,还不敢轻易下结论。当达奇把对吉鸿昌这一形象的理解写成了一叠厚厚的材料送到导演的手里时,导演仍没最后下决心。直到经过三个月的“试戏”之后,几乎把影片中的全部重场戏都试过了,导演最后决定由达奇来饰演,在一同试戏的五名演员中,导演认为:达奇不仅形似,而且接近神似。
在饰演吉鸿昌这一角色的过程中,达奇使用了全身的解数来着意刻画人物的性格,既细腻地表现了吉鸿昌追求真理,忧国忧民,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这些性格的本质方面;同时也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固执粗暴、江湖义气、简单轻信等性格的另一面,准确地展示了一个国民党的军官转变为共产党人的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
1979年
8月,彩色故事片《吉鸿昌》(上、下集)摄制完成后,作为国庆三十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上映,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被评为最佳故事片之一。
-
外文名
Da Qi
-
别名
-
-
性别
男
-
血型
-
-
身高
-
-
出生日期
193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