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情谊“致富菌”|林芝松茸下山了
这,不仅仅是藏族姑娘上山采松茸的全过程,还展现着援藏情谊与成果。
《林芝松茸下山记》
南方日报 张由琼 摄 / 郭冬冬 黄叙浩 文
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浩荡北上,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不断涌入,位于雪域高原东南的西藏林芝也迎来了雨季。当阴雨绵绵不绝,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开始长出来,珍贵的松茸也藏身林海中。
7月15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有着天然氧吧和东方瑞士的美誉。
7月16日8时许,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天才蒙蒙亮,浓密的雨雾笼罩着山野。33岁的美朗央金和妹妹们坐在餐桌边。手中的小麦饼松软,就着热菜和酥油茶下肚。
7月16日清晨,鲁朗农牧民美朗央金和妹妹们在家里吃着早餐,准备上山挖松茸。
“今天的雨大,要不天亮就得出发了,不过越是下雨松茸越多、个头越胖。”美朗央金简单收拾了一下,便与妹妹们向山里出发。
抵达山脚的交通工具是一辆三轮车,美朗央金自诩这是她的“宝马”。
松茸是林芝当地农牧民群众引以为豪的“致富菌”。如果错过了雨季的这一两个月,松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美朗央金和妹妹仁增拉姆、向巴永珍期待着每天都会有好运气。
在山上这片茂密的青冈林里,对于熟悉山林的她们来说,挖松茸要靠眼力,也要靠点运气。当松茸从枯叶和松针里钻了出来后,若一两天内不被采挖,菌伞便会打开,品质大打折扣。她们弓着腰,紧盯着地面,用手里的树枝仔细拨动落叶。
“有了!”仁增拉姆摘得头彩,在树根底下发现了冒出一截的松茸。她双膝着地,将手中的树枝斜插进松茸底下,使泥土松动,再顺势一取,一颗圆圆胖胖的新鲜松茸就到手了。然后,将松茸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的袋子里,随手将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过几天这里还会重新再长出来。”仁增拉姆说。
7月16日,仁增拉姆在树下发现了冒出一截的松茸,她双膝着地,将手中的树枝斜插进松茸底下,使泥土松动,再顺势一取,一颗圆圆胖胖的新鲜松茸就到手了。
妹妹仁增拉姆和向巴永珍发现一处松茸群,用树枝仔细挖掘。
发现长势喜人的松茸时,美朗央金就会拿出手机拍小视频,发上朋友圈。
美朗央金趴在地上分拣已经收获的松茸。
直到13时许,姐妹们才碰面,美朗央金是最后一个集合的。她拎着满满一袋松茸,靠着树根坐了下来,盘着腿,不自觉地吸鼻子。“不累,但是好冷,应该有10斤。”美朗央金笑得很开心。
13时许,姐妹们重新集合在一起,饥肠辘辘的她们吃起了干粮。
收获满满的姐妹们下山回家,经过一片丰饶的牧场。
到家后,妹妹嘎松旺姆将做好的饭菜端上桌,两菜一汤。21岁的她正在合肥工业大学读书,而高中三年,她在中山市实验中学度过。“学校很大很漂亮,增长了很多知识,还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
姐妹们将采挖到的松茸进行简单清理,次日发快递给顾客。
在嘎松旺姆的建议下,家里最小的妹妹珠姆措也报读了中山市实验中学。高考成绩刚刚公布,珠姆措的分数超过了本科线。离校前两天,班里还专门组织了聚会,给包括她在内的6位西藏生践行。
姐姐美朗央金对广东有着很深的感情。微信里的1000多个好友,大多是在家里住过的广东游客以及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的队员。
2017年,广东重点援藏项目——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正式建成后,来这里旅游的人逐年增多。2019年,鲁朗实现全年旅游接待82.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52万多元。小镇家庭旅馆也从最初的28家115张床位,发展至如今的117家超2300张床位。
7月21日,美朗央金家也经营着家庭旅馆。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家庭旅馆也从最初的28家115张床位,发展至如今的117家超2300张床位。
“很多朋友看到我发的松茸小视频,会直接在微信预订,70%的订单是广东朋友的。”美朗央金说,“广东的援藏干部就像家人一样,等小孩长大后,很想去广东看看。”
午饭过后,屋内的炉火正旺,窗外依旧小雨绵绵。炉火边的温暖,是一种散漫、质朴的幸福。饮上一杯热好的酥油茶和青稞酒,三姐妹又准备上山了,常常夜至才归。
夜晚,在林芝市区,附近乡镇的牧民将当天采挖到的松茸运到集市,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采购。
7月22日,夜间林芝市区热闹的松茸集市。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钟荣健(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顾问、高级记者)
每年7月至9月,西藏林芝地区的原始森林里云雾缭绕,各种野生菌悄然从黝黑的泥土里破土而出,其中包括被誉为“菌中之王”的松茸。《林芝松茸下山记》表面记录的是藏族姑娘上山采松茸的全过程,背后却是一组讲述援藏情谊与成果的图片故事。松茸很珍贵,但不易保存。过去,藏族同胞除了少量自己吃,很难将其售卖。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的帮扶下,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成开放,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藏族姑娘美朗央金家的旅馆收入增加了,松茸也变成了“致富菌”,开始畅销粤港澳大湾区,美朗央金两个在广东西藏班读高中的妹妹,也顺利考入心仪的大学。
该组图片色彩与构图让人舒服,影像细腻入微,捕捉的人物感情细节丰富,很好地展现了姐妹情谊和援藏情谊。
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雨天路滑,跟随藏族同胞一整天爬山挖松茸,对于来自南方的摄影记者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这也是一次记者增强“四力”的生动案例。
(刊发于人民摄影报2020年第33期·3版)
下载爱奇艺泡泡APP
爱豆活动不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