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

年份: 2012
地区: 国内
简介: 20集大型电视文化纪事片《百花》是北京电视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是对60年来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一次深情梳理,同时,也是北京电视台以首都台的胸襟和人文情怀进行的一次追寻精神家园的旅程。60年的时代风潮、优秀作品和杰出艺术家都是这次旅程的风景和驿站。 《百花》采访了300多位老中青艺术家,宝刀不老的有谢铁骊、邓在军、张瑞芳、于洋、朱旭、乔羽、胡松华、李行(台湾)、张连文、马玉涛、童祥苓、殷承宗、贾作光等,年富力强的有黄建中、张继钢、吴思远(香港)、斯琴高娃、张国立、刘晓庆、盛中国、杨丽萍等,青春洋溢的有陆川、尚敬、章子怡、高圆圆、陈好、黄晓明、邓超、宁静、张靓颖等。
打包价格:

节目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回来再试试~

剧集列表

(共20集)
由于版权原因,部分剧集暂时无法观看,请持续关注更新~~感谢使用爱奇艺!

分集剧情

  •   1946至1949年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之下,还有一场暗战在进行,国共两党为各自的政权在各个领域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对于当时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来说,这场争斗既充满诱惑又极具危险性。1949年当大局已定的时候,那些在香港或者境外躲避战乱的人,该回来了……

  • 本集主要围绕着电影和话剧的成就来讲述艺术家为人民创作,讴歌新社会的激情故事:话剧《龙须沟》引起轰动,电影《中华儿女》获得了第一个国际奖,《白毛女》和《我这一辈子》受到观众盛赞,《南征北战》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优秀战争片。

查看全部剧集详情
  •   1946至1949年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之下,还有一场暗战在进行,国共两党为各自的政权在各个领域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对于当时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来说,这场争斗既充满诱惑又极具危险性。1949年当大局已定的时候,那些在香港或者境外躲避战乱的人,该回来了……

  • 本集主要围绕着电影和话剧的成就来讲述艺术家为人民创作,讴歌新社会的激情故事:话剧《龙须沟》引起轰动,电影《中华儿女》获得了第一个国际奖,《白毛女》和《我这一辈子》受到观众盛赞,《南征北战》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优秀战争片。

  • 这是一个激情、信仰、理想的年代,全国上下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文艺界也投入到火热的创作中。“双百方针”的提出,党中央民族政策的落实,让文艺工作者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为工农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那一时期的创作风气。   这一时期拍出了大量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很多电影歌曲广为传唱,如《上甘岭》、《柳堡的故事》等;音乐工作者也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机。

  •   新中国受苏联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形式是舞蹈和戏剧,同时,这两种形式也充分实现了民族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结合,很多经典节目和剧目在这一时期诞生,如话剧《茶馆》、《蔡文姬》、《关汉卿》,舞蹈《飞天》、《孔雀》、《虞美人》等。本集主要讲述舞蹈和戏剧的故事。

  • 建国10周年的1959年到文革前的1965年,是新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集合了前10年的创作经验和成就,在电影和歌舞领域留下了很多难以超越的经典作品。本集将集中介绍这一时期的电影成就。

  • 时间进入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几乎是集中了全国所有文艺院团的顶尖人才,革命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创作完成。这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本集重点表现这部伟大诗史的诞生和背后的感人故事。诗史中的领诵、领舞和独唱者都成为中国文艺战线上的大师名家,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创造者。

  •   十年文革无疑是本系列中最为敏感、最为特殊、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虽然历史和政府都对文革作出了全面的定论和批判,但文革这十年历史和许多文艺作品、文化现象毕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还是遵循文化创作和文艺工作者与时代的命运浮沉为主线,重点反映八个样板戏,特别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那段特殊的创作历程,以及与之有关的主演主创们的奇特命运。

  • 本集主要反映粉碎“四人帮”后至改革开放前即1976年底——1978底这段特殊的岁月。这时期既结束了文革,开始拨乱反正,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又未完全解放思想,左的思想仍然起主导作用。人们扬眉吐气,揭发控诉四人帮的累累罪行,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激情,堪称第二次解放。首先反映在文学和戏剧创作上,一批“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道出人民心声,引起极大共鸣,文学期刊的发行数量蔚为可观。

  •   “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各行各业春暖花开。媒体以“文艺的春天来了”报道第四次文代会,荒芜了十年的文艺百花园迎来了繁华似锦的春天。这一时期有太多作品让中国人感到震撼和冲击,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门打开之后引进的外国作品,本集将围绕着译制影视作品和合拍片来展开我们的共同记忆。《追捕》、《望乡》、《佐罗》、《简爱》、《血疑》、《阿信》等影视作品让中国人大开眼界,同时也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审美。

  • 本集集中回顾“新时期”重要的文艺作品。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界三代同堂,老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力尚存,对生活、对时代还有话要说;中年艺术家在被禁锢10年后再次获得创作的权利,创作的激情无法阻挡;年轻艺术家在开阔了眼界之后,对文艺现代化有着自己的思考。这一时期影视歌舞四个领域都有众多优秀作品问世。如今回头再看这段日子,文艺界最深切的感慨是:“那是一个纯真年代”。

  •   1983年是中国文艺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电视机开始普及到家庭,它不但改变了中国人接受文艺娱乐的方式,也改变了中国文艺的格局。随着这一年央视春晚的推出,电视无可争议地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文艺传播媒体。“春晚”也成了很多艺术家一夜成名的梦幻之地。名著《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通过电视完成了文化普及,《霍元甲》为港剧打开了一扇门。

  •   电影、话剧、歌舞这些已经成熟的艺术形式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期。1983年冬天,电影《一个和八个》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它的出现宣告了对传统电影美学的反叛。与此同时,陈佩斯在探索小人物生存喜剧,《青春祭》等“探索”片在影坛形成一股探索的风气。话剧《狗儿爷涅磐》、《天下第一楼》是那个“时代的杰作”,有《东方红》做标杆,《中国革命之歌》的探索显得犹为艰难

  •   影视界进入了繁花绽放的年代。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让中戏学生巩俐一举成名;中国最早的类型片之一《疯狂的代价》,主演是巩俐的同班同学伍宇娟;她们的另一位同班同学史可主演了歌舞片《摇滚青年》。1988年是电影界的王朔年,有四部电影改编自他的小说,其中以《顽主》最为成功,主演是当时还没什么名气,但日后大红大紫的葛优、张国立、梁天。

  •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年份,从这一年起,内地原创歌曲大规模取代港台歌曲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力,这一切都源自1986年“让世界充满爱”大型演唱会。这次演唱会造就了本土偶像崔健,韦唯,蔡国庆,孙国庆等人,此后歌坛刮起“西北风”,摇滚时代也宣告到来。在本土偶像深入人心的同时,港台歌星与内地交流的渠道更加畅通。

  •   《小芳》、《中华民谣》、《涛声依旧》、《同桌的你》、《笑脸》等歌曲是“94新生代”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中国流行音乐的原创力量在这一时期再度发威。1992年——1996年的中国,以商品繁荣、资本活跃、经济腾飞的事实,即将向百年的贫穷苦难作告别。也以迎接香港回归的态势,对全世界、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大声问好。

  •   与贯穿80年代的社会理想和乌托邦情怀不同,90年代初在第二轮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文艺作品开始摆脱浓重的启蒙主题而趋于多元。1992年,中国的大幕由邓小平南巡拉开,“市场化”这个词出现在各个领域中,由此也拉开了九十年代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帷幕。自90年代初期王朔较早开启作家“触电”先河以来,此后的许多作家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去“触电”,积极投身到“影视”业的巨大洪流中。

  •   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迎来了太多的“纪元性”事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进入新世纪,以及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同年,申奥成功。这一阶段的中国呈现着激昂的情绪,贯穿着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的愿望和表达。而与此同时,电视剧的戏说潮流蔚然成风,也成为对使历史进行“重读”和“重写”的一种证明。

  •   世纪之交的一切都仿佛是沸腾的。《东方之珠》、《七子之歌》,合着共和国的旋律响起。《相约98》,《走进新时代》,记录下一个时代的旋律。千禧年,李云迪成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历史上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2002年,《好日子——宋祖英独唱音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中国音乐人带着大国的气度出现在世界面前。电影方面,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低潮后,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探索上已初步成功。

  •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艺充满着大国崛起的信心,借奥运之势,中国人心凝聚,经济危机下,中国岿然。这一时期的中国文艺有振奋、有阵痛、有内敛、有信心。

  •   从2008年到2009年,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在这些令人难忘的记忆中,能以体育和文化的双重色彩被世人所铭记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它是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的漂亮开端,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和歌舞导演、最出色的歌唱和舞蹈演员,他们共同奉献了一场深沉内敛而又丰厚自信的文化盛典。

收起
更多> 纪录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