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中国

类型: 纪录片 人文
年份: 2019
地区: 国内
简介:这将是一次中国全境内的民歌采摘。我们纪录的是民歌里的“淳浆原酿”,拨开层层包装把鲜活的生命唱给你听。在天地间,在山川旁,在土炕上,用歌喉袒露心扉;用歌者的故事讲述命运;用旋律见证历史的变迁;用最纯真的乡音拉着你放下脚步,回转生活的起点。整个纪录片分:根源、繁衍、求偶、婚姻、劳作、出生、死亡整个生死轮回的过程,一共12集,来承载和谕示生命的循环。也同时暗含了从浑沌化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华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繁衍的古老哲学思考。我们的民歌可以从开天辟地唱到婚丧嫁娶,至生老病死。就这样生生不息,带着“你、我、他”基因的拷贝歌唱下去。
打包价格:

节目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回来再试试~

剧集列表

(共12集)
由于版权原因,部分剧集暂时无法观看,请持续关注更新~~感谢使用爱奇艺!

分集剧情

  • 割礼是哈萨克族男子必须举行的仪式。在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受割礼的孩子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长辈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并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为男孩送上祝福。7岁的吾仁到了割礼的年龄,爷爷跟他讲了割礼的渊源,决定要为他请医生来,在家里举行割礼仪式。割礼当天,亲戚们宰了一匹马,作为宴礼。叔叔带着吾仁去村里各家报喜,归来后在屋内做了割礼手术。手术结束后,妈妈将吾仁抱到毯子上,唱歌哄他入眠。

  • 《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它的故事繁多,多以婚姻、结义、征战为主题。古老的《江格尔》至今仍在蒙古族中传颂,而老人们更是热衷于教授子孙这般热血的民族文化。确夏、达瓦、甫尔巴是一辈子的朋友,也是一辈子的对手。如今,身体老了骨子里的血性还在,几杯马奶酒下肚,佐着烟卷,三位老人又约上了一场赌局,这一次,他们不再亲自上场,而是让孙子们代替自己去痛快比一场。 确夏来到和布克赛尔(地名)为孙子们寻找《江格尔》的传唱人,达瓦带着孙子驯服一匹野马,甫尔巴为孙子的战马做装。比赛当天,附近的孩子们都来参加比赛,尼玛和好兄弟一起为大家演唱《江格尔》,爷爷的赌局成就了一场盛事。比赛结束后三位老人纷纷感叹岁月的流逝。

查看全部剧集详情
  • 割礼是哈萨克族男子必须举行的仪式。在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受割礼的孩子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长辈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并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为男孩送上祝福。7岁的吾仁到了割礼的年龄,爷爷跟他讲了割礼的渊源,决定要为他请医生来,在家里举行割礼仪式。割礼当天,亲戚们宰了一匹马,作为宴礼。叔叔带着吾仁去村里各家报喜,归来后在屋内做了割礼手术。手术结束后,妈妈将吾仁抱到毯子上,唱歌哄他入眠。

  • 《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它的故事繁多,多以婚姻、结义、征战为主题。古老的《江格尔》至今仍在蒙古族中传颂,而老人们更是热衷于教授子孙这般热血的民族文化。确夏、达瓦、甫尔巴是一辈子的朋友,也是一辈子的对手。如今,身体老了骨子里的血性还在,几杯马奶酒下肚,佐着烟卷,三位老人又约上了一场赌局,这一次,他们不再亲自上场,而是让孙子们代替自己去痛快比一场。 确夏来到和布克赛尔(地名)为孙子们寻找《江格尔》的传唱人,达瓦带着孙子驯服一匹野马,甫尔巴为孙子的战马做装。比赛当天,附近的孩子们都来参加比赛,尼玛和好兄弟一起为大家演唱《江格尔》,爷爷的赌局成就了一场盛事。比赛结束后三位老人纷纷感叹岁月的流逝。

  • 本集包括《边境摇篮曲》与《九十岁的汗达玛》两个故事。通过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谣,唱出父母对孩子的祝愿、晚辈对长辈的牵挂,以突出民族歌谣对于少数民族人们的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主题。达尔汗.吾肯是一名护边员,他所在的村庄,位于新疆西北边缘的阿尔泰山区,靠近边境线。他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女儿卡木沙提出生的时候,吾肯在山里巡边。转眼女儿已经满月,举办摇篮礼的时间临近。但他又要去巡边了,不能亲自给女儿举办摇篮礼,只能托付给父母和妻子。仪式当天,家里人为卡木沙提举行了神圣的摇篮礼,吾肯在远方也思恋着女儿。布里亚特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汗达玛今年九十岁,是布里亚特“民歌皇后”,汗达玛奶奶马上就要过九十岁生日了,家里的最小的曾孙女也马上满一岁了,一家人都在忙碌的筹备着庆典。庆典当天,汗达玛突然晕倒,被家人叫来救护车送去了医院。家里只剩下乌云奶奶带着两个孩子,祈祷着汗达玛平安归来。

  • 本集包括《潮尔道五兄弟》与《科尔沁博舞》两个故事。 草原牧民道仁图雅,是当地潮尔道歌手。临近年末,他在家翻看日历已是12月30号,心想今年天旱,雨水少,草场质量不好,便打算约着一起唱潮尔道的兄弟们在呼格吉乐家聚会,再一起去成吉思汗圣山唱潮尔道。道仁图雅选择了在位置处于中间的呼格吉乐家蒙古包聚会,并打电话和亲自上门通知。傍晚五兄弟一起来到蒙古包,喝酒、唱歌,定好第二天骑马前去成吉思汗圣山唱歌的歌曲。 科尔沁萨满是蒙古族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称男萨满为博,王特格喜是当地有名的传承人。他不仅擅长歌舞,还游走四方为民解忧。每次治病前,王特格喜都要与病人进行详细的谈话,以了解他们生活的状况,找到生病的原因,很多时候心理问题占有很大因素。

  • 本集包括《刻树神》与《七夕谣》两个故事。两位主人公通过歌唱特色的民族民谣,抒发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恋。而在反复的吟唱中,他们逐渐放下忧伤,重获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孟桂花是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她准备刻一个山神,和刚刚去世的老伴做最后的道别。 她和葛淑娴一起去河面凿冰送给萨满,去树林摘果子送给帮她们刻山神的周宏,一切准备就绪后,三人来到松树前开始刻山神。刻好山神后,孟桂花将贡品献给山神,跪在山神面前把自己的一生唱了出来,整个山林里都飘荡她的故事。 瑜桐今年十六岁了。由于年初父亲因病去世,妈妈告诉她不能在家里举办成人礼,于是她决定捡拾海货贩卖,自己准备成人礼所需要的物品。七夕节这一天,在瑜桐的努力下完成了所有的筹备,母女俩于是乘渔船去往父亲生前海钓的岛礁,在海上看着日出升起的时候两人回忆起了父亲的点滴,瑜桐将写给父亲的信投入火中,在海边完成了自己独特的成人礼。

  • 陕北地处偏僻,长期以来深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历史上饱受战乱和贫困之苦。故陕北说书是陕北人民表达对生命和历史感受的一种特殊形式。平安书便是陕北说书的派生之物之一。说平安书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祈求神灵保佑能消灾免难、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申廷廷因儿时的一场高烧,导致他心智发育不全,如今已经24岁却还像个孩子。父亲申明勇带廷廷进城洗澡剪头,并请瞎子说书先生来为廷廷正月十五的生日说平安书,准备为他举办一场隆重的生日宴,祈求廷廷的病能变好。

  • 广西融水苗族每逢过年,村民都会穿上苗族盛装,进行“打同年”,即友好村寨之间的拜年联欢活动。相邻的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开展对歌、芦笙踩堂、斗马、坐妹等活动。 斗马,顾名思义就是两马相斗,而引子便是美丽的马小姐。据说起源于婚姻裁决,用斗马来赢得女方的爱情。 贾财福和哥哥去参加斗马,他俩都是斗马好手,但这一场,两人都没有拿到名次。与此同时,苗族迎来了打同年的节日,贾财福与同乡的人到另一个村寨一起庆祝。在途中,他留意到一位姑娘。晚上,贾财福直奔姑娘家,一群人围着火塘,打油茶、喝酒对歌。不久,迎来了第二场斗马比赛日。贾财富在场上奋力比赛,心仪的姑娘也在场边为他加油鼓劲,最终贾财富赢得了第一名。次日,姑娘陪贾财福放马,两人坐在田埂上聊天,进一步的相互了解。

  • 米脂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代人们很少用文字,但男女老少都有会唱爱唱的,直接用它来抒发宣泄感情。民间艺术家申勤宗常从民间集会上,依据听来的戏曲,和自己平日看的小说闲书,以及演出现场情况,融合元素,即兴发挥,自创自演。 申勤宗老人原来是赤脚医生,村子里有的人头疼脑热的就是找他看看,而因为热爱艺术现在主要是做地官(当地俗称要饭的)。婚丧嫁娶他就会过去给人家表演,说唱。家里人都不愿意让他做这个工作,但是老人因为喜欢这个并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还是坚持去唱。

  • 彝族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到地狱受难并失去记忆和意识,后代需要举行“尼姆撮毕”,把灵魂从地狱赎出来,引向彝族先祖最早居住的乐园,让死去的人解放灵魂,留在他们“天堂”赐福保佑子孙后代,繁衍不息。 彝族少年曲摩罗立(小名:阿加)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马边县上磨槽塆这片山坳中。阿加的爸爸曲模马雷在14年前从山上摔下,摔坏了腰,从此只能靠轮椅行动。妈妈在4年前离开了,上小学3年级的阿加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爸爸,包揽所有家务。阿加爷爷曲模娘尔和他的四个兄弟商量为家族举办一场祭祀吊唁先祖,乞求来年中所有人平安顺利,摆脱贫苦;祈求阿加爸爸的腰能好起来,阿加就可以去上学了。

  • 在云南的傈僳族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武萨古》(祭天古歌)傈僳族文字文献和口传文献并存的最长的叙事长诗,流传于迪庆州维西县澜沧江流域。古老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8岁的余建华和弟弟罗自泊(音译)生活在一起,共同抚养弟弟罗自泊的孩子罗生罗(音译)。冬日的一天,他们又谈起家里的情况:孩子的母亲失踪了,孩子至今没有上学,家里有诸多不顺心的事。他们决定请尼扒过来驱除邪晦,祈求康顺。在仪式中,罗自泊让孩子呼唤妈妈,祈愿能唤回离去的妻子。 但,直到仪式结束,孩子也没有说出“妈妈” 这两个字。

  • 四川巴中矿产资源丰富,虽然现在时兴秀水泥路,但仍有不少人家认为原生态的石路才能饱经风霜和机械压力而保留了修石路的传统。 修石路取材十分耗费体力和考验协作性,石匠们唱起石匠号子来缓解疲惫,保持凿石和运石的节奏一致。号子的内容非常丰富,石匠们常常想起什么就唱什么,他们唱山唱水,唱喜欢的事,唱思念的人。 马永强的妻子因癌症去世,生前有遗愿想要把家门口泥泞的路修好。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祭祖祭亡妻,孩子和亲戚在坟前磕头祭拜,看着泥泞的路众人沾满泥土的鞋,老马便想为妻子实现愿望,修一条妻子回家的路,修一条子孙行走的路,修一条经得起百年的石路。 老马遍寻巨石,终寄情于三百米乱石河滩。几个石匠老哥们,祭、开、凿、运、铺,修路。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历时四天,在大家伙的帮助下,马家门前变成了结实平坦的石路,老马实现了妻子的遗愿。

  •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唱歌也是侗族人恋爱求偶的重要元素,村寨之间经常会组织对歌比赛,男女之间也会自行以歌会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比赛已经衰退。但已经年迈的“歌手们”却不甘心,希望能够再来一次。 黎平县述洞村信文本和两个老伙计杨光月、杨通计讨论马上快过年了,想邀请村里年纪相当的、歌唱好的女歌队对歌比赛。为了邀请她们,三位老人使劲浑身解数,又是唱歌,又是念情书,还请她们吃了顿热热闹闹的饭。最终比赛三个爷爷输了,奶奶们不忍心,给他们机会继续唱。这次大家抛开了输赢,只为尽兴最重要。

收起
爱奇艺号

爱奇艺纪录片

15.2万人已关注

+关注
更多> 纪录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