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

年份: 2022
地区: 国内
简介: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取材于“口述历史”团队历时8年采访中的很小一部分。该片是一次“更接近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尝试,且是更具传奇和梦想的结晶。
打包价格:

节目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回来再试试~

剧集列表

(共28集)
由于版权原因,部分剧集暂时无法观看,请持续关注更新~~感谢使用爱奇艺!

分集剧情

  • 1937年7月7日,这个原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因为几声划破天际的枪炮声,从此永远变得与众不同,这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你似曾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很特别,说他们特别,因为他们和别的军人不一样,他们一手举着落后的“汉阳造”,一手还握着锋利的大刀,他们就是当年镇守北平的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陌生的故事还有,当年南苑一战,冲锋陷阵的还有一群学生兵,当年,阮捷成和学生们剃了头,走进了29军位于南苑的兵营。南苑一战,29军失去了一个副军长,一个师长。今天的北京市中心,有两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道路: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两条路隔着一条长安街,相互凝望。但是,平津最终失守,华北宣告危机。

  • 淞沪抗战,中日首次决战,日本没能实现三个月灭华的狂言。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还有四百多人没有撤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孤军的抵抗,成为全中国的精神支柱。但是壮士们的命运却极其波折悲壮。团长谢晋元遇刺壮烈殉国,八百壮士沦为无人领导的孤军,后来又成为战俘。本片中的王文川、杨养正就是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孤军。在战俘营,王文川在老乡的帮助下逃了出来,从此隐姓埋名,连自己的儿女都不知道他的经历和身份。还有一些壮士被运往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2007年,九十岁的王文川重返上海,哭倒在团长谢晋元的雕像前。现在,全国幸存的 “八百壮士”只有一人。

查看全部剧集详情
  • 1937年7月7日,这个原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因为几声划破天际的枪炮声,从此永远变得与众不同,这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你似曾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很特别,说他们特别,因为他们和别的军人不一样,他们一手举着落后的“汉阳造”,一手还握着锋利的大刀,他们就是当年镇守北平的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陌生的故事还有,当年南苑一战,冲锋陷阵的还有一群学生兵,当年,阮捷成和学生们剃了头,走进了29军位于南苑的兵营。南苑一战,29军失去了一个副军长,一个师长。今天的北京市中心,有两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道路: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两条路隔着一条长安街,相互凝望。但是,平津最终失守,华北宣告危机。

  • 淞沪抗战,中日首次决战,日本没能实现三个月灭华的狂言。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还有四百多人没有撤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孤军的抵抗,成为全中国的精神支柱。但是壮士们的命运却极其波折悲壮。团长谢晋元遇刺壮烈殉国,八百壮士沦为无人领导的孤军,后来又成为战俘。本片中的王文川、杨养正就是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孤军。在战俘营,王文川在老乡的帮助下逃了出来,从此隐姓埋名,连自己的儿女都不知道他的经历和身份。还有一些壮士被运往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2007年,九十岁的王文川重返上海,哭倒在团长谢晋元的雕像前。现在,全国幸存的 “八百壮士”只有一人。

  • 九•一八当晚,沈阳有东北军八万人,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抵抗,整个东北在四个月零十八天里,丢失殆尽,三千万东北人成了亡国奴。那时的李雨清还是个小孩子,他还不能完全明白亡国奴的含义,在他的记忆力,自从家乡来了日本人,生活就再没有平静过。刺刀、狼狗、太阳旗,这是李玉清对于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1937年,北平、上海、 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燕京大学的学生管玉珊想要加入游行队伍,被老师制止,与家人失散后,他只能只身逃难。不堪忍受亡国屈辱的何兆武,和家人踏上了逃亡的路程。倪维斗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和许多难民,也踏上了逃亡的路程,阮崇武和家人最终也逃离了北平。 八年抗战,中国被日军侵占沦陷区面积,有六百余万平方公里,二十六个省,一千五百余县市内的中国人,在日军统治下屈辱的生活着。学日本话,行日本礼,穿日本的衣服。他们的行囊里,装载着血泪的耻辱。但是在流亡中,他们的心里也始终装载着一个民族不弃不屈的希望。

  • 本片的主人公叫李敏,当年她还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1938年11月,十四岁的抗联战士李敏和她所在的部队与敌人迎头相撞,战斗异常惨烈,李敏所在的女兵排只有她一人突出了包围圈。孤身一人的李敏,又迷失在在东北茫茫的雪海中,遭遇了狼群、寒冷等种种磨难,死亡步步向她逼近。精疲力尽的她,在第二天再次与敌人迎头相撞。纷飞的大雪差点要了李敏的命,却也在此时救了她的命。大雪的遮掩,让她顺利逃脱了敌人的追捕。李敏的故事只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缩影,本片就以李敏的传奇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东北抗联抗的发展和斗争,展示了抗联战士艰苦卓越的岁月。

  • 抗战中,宣传很重要,那些鼓舞人心的歌曲,在出征前鼓舞士气,在低迷时凝聚人心。那些简单明了的街头话剧,动员人们觉醒。还有充满激情的诗歌文字,大幅的宣传画,哪怕只是墙头的标语,都是救亡之声。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叫抗敌演剧队。他们以演剧的形式在全国进行救亡宣传,增强民众的抗敌斗志。 在国统区,演剧队的成员里有很多当年上海在上海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但是他们放弃了名利,选择了加入演剧队,一路流亡一路宣传。 在敌后,演剧队的处境也很危险,很多场演出,郭维都要越过敌人的封锁线。田华在家乡看到晋察冀抗敌剧社的演出,当年她才十二岁,她被深深吸引,后来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苏里演出的舞台在战斗前沿,可是演剧队大都没有武器配给,当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只能用自己的身躯与敌人搏斗。有的演剧队员在搏斗中牺牲了,活下来的没有退缩,继续投入到演出宣传中,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 "滔滔黄河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日军占领山西和河北以后,继续向西向南进犯,但是日军最终没能渡过黄河,攻占西安。阻挡他们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两军隔河对峙,战斗长期胶着。围绕最险要的黄河渡口,当年曾经发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 秘密加入共产党的国军战士张根生,亲身经历了保卫黄河北岸战略要地的中条山战斗。战斗打得惨烈,又遭遇了敌人的埋伏,张根生和战友们只好向黄河对岸撤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守卫黄河对岸的国民党中央军24师,竟然向河对岸的袍泽兄弟们开了火。无路可退的张根生和战友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又一次作废了日军西渡黄河的计划。 在延河旁,诗人光未然以黄河为灵感,仅用七天时间,便写下了组诗《黄河吟》。七个昼夜后,冼星海为《黄河吟》谱完了曲,他将歌曲命名为《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象征。

  • 有一首歌叫《延安颂》,歌词是这样写的:“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许多人曾经听着它向往延安,唱着它来到延安,多年后默念着它回忆延安。 本集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延安长大的孩子,在他们的记忆里,延安的天空又蓝又高,延河的水又清又甜,窑洞里特别温暖,宝塔山无比巍峨。多年以后,当年的孩子已是白发鬓鬓的老人,他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延安,他们眼中的大人。通过他们的讲述,你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延安,一个充满希望的延安。

  • 抗战期间的秘密工作。这也许是整个抗战中,最神秘的一支部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实在太过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经历他们有复杂的身份,有奇特的命运。今天,在我们镜头前的他们白发苍苍,口齿未显流利,却传递了令人惊叹的信息。1940年8月,在上海贝勒路福熙村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里,报务员叶钟英、张志申,以一部秘密电台,向延安中共华中局呼叫。抗战期间,上海有很多个地下电台,用电波远距离传递着消息。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地下交通员,用双脚实现着情报的传递。华中局情报部工作的何荦,就是交通员当中的一员,他经常来往于根据地与敌占区,在常年的交通生涯中,逐渐总结一套出生存之道。丁公量从事的是情报、策反工作。军统特工王云彬,在新乡建立了地下工作组,并和来自我党的地下人员联合筹划了一次秘密的暗杀行动。那段日子,国共两党的地下抗日人员,在各自的潜伏岗位,秘密注视着形势发展,伺机而动,通过种种特殊手段,完成了对敌情报搜集传递、物资运输、策反、破坏乃至暗杀行动。

  •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表,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的首都。在这个雾气缭绕的山城,有保卫陪都的军人,有制造国防酒精为抗战服务的商人,有为抗战找杜月笙捐款的小孩,有在日复一日跑警报的恐惧中生活的女子、还有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普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时时刻刻和抗战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进入相持阶段,抗战的前景、国家前途处在一片迷雾之里。

  • 反扫荡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反扫荡的故事,一是惨烈,一是传奇。在那些故事里,有眼泪,更有眼花缭乱的智慧战斗。 朱韬是冀中军区抗大2校7大队老师。两次被敌人包围、成功脱险后,他再次遇到敌人。这一次,他们被敌人抓住。严刑拷打之后,他们被当作苦力辗转送往多个集中营、矿场。不愿屈服的他们在集中营偷偷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对抗日军的暴行。终于,朱韬和战友们策划越狱,成功逃出。 张旭初,沐阳县抗日儿童团团员,时年十四岁。他的家乡沭阳县叩头庄也遭受了日军的扫荡。突围后,他遇上了伪军的追击,慌乱中躲进一户村内的粮仓。伪军最终还是发现了张旭初,把他抓了起来,押往村子的广场。生死时刻,善良的乡亲救了他一命。 赵勇,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22团2连战士,他跟随部队袭击日军,原本打算打一下就走,却没想到被日军团团围住,经过几番惊心动魄的战斗之后,突围出去。没想到又再次遭到了日军的围攻,被迫躲入村内。赵勇被日军赶进了村内,被迫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关键时刻,一个青年救了他。直到今天,赵勇也不知道那个帮助自己脱离险境的青年人是谁。

  • 从1939年开始,日军频繁扫荡各地后根据地,抗日形式日渐恶化,为扭转此不利局面,各根据地先后派出成建制的小分队,携带少量武器,奔赴日军占领区。1942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肯定了这种斗争方式,并将其统一称为“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成为一名武工队员,侦察、锄奸、策反的经历都很丰富精彩。敌后武工队有很多神奇之处。任旭东和战友几名穿着日军服装,潜入武陟县城抓回了一名日本军官被抓之前,日军军官还在搂着一名女人睡觉。李耐因1944年入伍,作为一名武工队员,也有活捉伪军小队长的经历。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雁翎队,这些地方武装活跃在敌后,他们的故事,比电影还精彩。

  •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越是在生离死别中,人性的光芒就越是四射。在战火中,亲人更加亲密,朋友更加珍贵,爱情,则更增加了生命的本色。本片中讲述了三对恋人,定华和守源,苏毅和岳阳,李基中与琼轩。本片就是以定华和守源的爱情为主线,定华是地下工作者,守源却一点儿也不知情,但他们的爱却没有一点儿隔阂,守源拉着定华的手,穿过炮火横飞,死尸遍地的街道,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直到今天。而岳阳是苏毅心中永远的遗憾,苏毅没有岳阳的照片,但她一直记得小伙子的名字,岳飞的岳,阳光的阳。李基中为了抗战报国,毅然和青梅竹马的琼轩分手,到现在,老人不曾忘却琼轩十一二岁的模样,天真烂漫,没有悲伤。

  • 据点,是日军稳固占领区的桥头堡,它们如铁网般盘踞。拔掉这些据点,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重要工作。拔据点的故事都很传奇,日本人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胜利,但在局部的拔据点战斗中,却有不少失败的经历。这一集,讲述了几个神奇的拔据点的故事:王刚的果断,王扶之的机敏,曾思玉的才智,总之,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和敬仰。

  • "抗战是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保卫战。悬殊大的重要体现,是武器。那么中国军队都在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与强大的日本帝国作战呢?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大刀,红缨枪,土地雷,汉阳造,捷克式轻机枪,德式重炮,苏式坦克,各国淘汰的飞机,等等等等,当你看着这些参差不齐,年代各异的武器时,并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时,也许会饱含热泪。 “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命运充满波折。正如美国驻华武官所说,“三十二倍十五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新型的现代化武器。这个被国民党军队寄予厚望的武器,在淞沪会战上的首次征战,就以失败告终。 直到1938年3月的潼关胜利,让“三十二倍十五榴”在淞沪战役失利的阴霾一扫而光。这种超级大炮被誉为“潼关守护神”。1944年的松山之战,让超级大炮几乎将寿命折尽,松山之战成为它参加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阎启志所属的炮10团更换美械装备,“三十二倍十五榴”被美式10.5mm榴弹炮代替。遗憾与伤痛,让深爱着“三十二倍十五榴”的阎启志一直无法忘却。

  • 查尔斯•邦德,美国空军少将,王牌飞行员。他曾经非常渴望能够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然而现实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最终成为了一名轰炸机的飞行员。1941年 他来到中国,加入了陈纳德领导的美国志愿航空队。1942年5月4日的云南省保山市,数千名群众聚集在市中心,纪念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第五个青年节。群情激奋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正在迅速逼近的危险。那天下午,查尔斯•邦德是唯一一名来得及起飞的飞虎队队员。而他要面对的,是超过五十架日军轰炸机与战斗机。2008年,我们赴美采访这位战斗英雄,老人的家人很热情,而老人自己却不太爱说话,采访之余,还时不时的抽空打个小盹。更多时候,他只是温和的朝每一个向他打招呼的人微笑。但只要一提起昆明,笑容立刻在他的脸上消失。

  • 持续的战争最重要的是补给,日军能在中国坚持那么多年,靠的是良好的补给系统。而中国军队最致命的问题是补给,武器弹药,粮食军饷。当日军切断中国整个海岸线后,中国军队的补给,成为头等大事。在这一集中,“生命线”主要指的是:蜿蜒曲折的滇缅公路,和重重险峻驼峰航线。 全长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的滇缅公路,要穿越横断山脉无数的沟壑险滩,美国工程师在实地勘测后认为,即使用上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具,也需要整整三年。云南几十万老少妇孺,用双手和简易的工具,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便让滇缅公路正式通车。 中美空军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是中国与外界联系最重要的航线,也是唯一的生命线。一千五百多名中美飞行员在这条航线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这一集中,你也许能体会,生命是多么的顽强。

  • 1938年开始,大片地区沦陷,为适应形势发展,敌后工作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敌后落脚(解决吃住行)、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动员百姓参军,如何发展地方武装,与地方势力如何既团结又斗争,如何建立政权,这些问题,在日军密集的铁蹄声中,一个一个解决,但解决的又是那么惊心动魄。

  • 八年抗战,无数的将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集主要讲述了三位功勋卓著的将军的牺牲过程。 张自忠,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卢沟桥事变后,他本可以抗命带军杀敌,但他最终选择成为北平代理市长,与日军斡旋,哪怕是背上汉奸的骂名。但张自忠有他的苦衷。最终,他用悲壮的牺牲为自己洗刷了冤屈,也捍卫了一个军人的爱国衷心。 左权是共产党将领中学历最高的,也是最具有诗人气质的,他写给妻子的十一封家书,寄托了他在战争之外的全部感情——对妻子、对女儿的无限的爱。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舍弃儿女情长,他的死,集中了所有舍小为大的将军们身上那种铁汉柔情。 吕公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新编二十九师师长。1944年在保卫河南许昌时,他与全体官兵誓死守卫,始终不肯脱去军服,因为目标明显,被日军击中,次日殉国。

  • 抗战初期,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损失殆尽。四十年代初,国民政府选派一批年轻人送到美国学习飞行技术,1943年一直到1945年,这批飞行员陆续出现在中国的战场上,夺回了中国的领空。这集就讲述了几位勇敢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故事。誓与敌人血战到底毕超峰;归国华侨彭嘉衡,在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幸福的爱情;还有驾驶着随时可能坠毁的飞机成功返航的金逸群。那时,中国空军飞行员由航校毕业到战死,只有六个月。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牺牲飞行人员八百七十名,本片的几位主人公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也会有伤员,战时的救护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集的主人公就是战地医护人员。 周良柏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到医疗队。可他的伤势非常严重,医疗队只能做简单的处理,他被送往野战院。野战医院里有数量庞大的伤员,周良柏来不及被救治,又被送往后方医院。几番周折,周良柏还是没有保住他的手臂。周良柏的经历,其实就是抗战时期真实的医疗境况的一个缩影。 73军作战参谋谭昆山,在常德保卫战中负伤,伤口感染后,高烧四十多度,情况已经非常危险。负责看护谭昆山的看护长,用嘴吸出了伤口中的脓水。在这位护士长的悉心照料下,谭昆山最终伤愈。他称这位护士长“大姐”,也把她看作是最亲的亲人。 还有一位女护士,在敌人来袭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伤员的重生。 在本片中,你还会看到一位不一样的白求恩,他坚持在敌人的炮火下做完手术;在手术中也会因为同事的怠慢而大发脾气,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逝世。他留下了药驮子,一种可装做一百次手术、换五百次药和配制五百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运输工具,还有一支志愿输血队以及一座初具规模的输血站。

  • "战争是几乎是男人的专利,但战争离不开女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女人们的故事,更能透视战争的残酷。本集讲述的是抗战中几位女性的故事。 李琼很小就没了父亲,母亲带着七个孩子艰难度日。1937年抗战爆发,母亲带女儿投奔了在上海当大老板的弟弟。可李琼选择放弃安逸的生活,到难民收容所教书。 在气候严酷的东北的,敌众我寡、寒冷饥饿和危险随时逼近抗联战士们。在那里,女人没法把自己当作女人。因为叛徒出卖,李在德的母亲被日本人逮走。在沂蒙山,护士刘御听战友说起了这样一位女性:在反扫荡斗争中,她在行军路上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结果掉了队,母子俩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 "这集讲的是孩子们眼中的父亲。这些父亲离开了家人,前往战场,很多没有回来,他们只留下了背影,但这些背影是那么高大,影响了孩子们的一生。 在刘为民眼中,父亲一直是沉默寡言的人。当年带着一个团打下仁安羌战役的,正是多年来沉默慈爱的父亲,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但是他的功勋被刻意忽略,刘伟民决心为父亲讨回公道。1995年,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刘伟民终于出版了那本披露真相的书。 在王敏清童年的记忆中,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不大一样。后来他才知道,爸爸是地下工作者。年幼的王敏清经常被父亲锁在家里。难得出门,也是要为父亲传递情报。 在七岁之前,项苏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儿。被组织送到延安后,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有个父亲,父亲的名字叫项英。第一次父女相见的场景,她永生难忘,只是团聚的时间太少太少。皖南事变中,项英被叛徒杀害。他留给项苏云的,只有那十二天的记忆。

  • 知识分子们,不能拿枪打仗,他们用的是笔和喉舌。抗战中的知识分子们,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良心。本片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战期间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他的喜怒哀愁、他的家国情怀还有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这样一群生逢乱世的知识分子,正是用属于知识分子的方式,实现着他们保家爱国的抱负。

  • 在中国战场上,一些罪恶累累的日本军官被迫结束了生命。第十五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被工兵黄士伟埋下的地雷炸死,这是第一个在战场上毙命的现役师团长,直到1984年黄士伟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原来当年自己埋的地雷炸死了个日本大官;和黄士伟不同,击毙日本海军将领山县正乡事件的亲历者阮捷成,不仅当时就知道死的那个日本军官是个大官,而且现在快九十岁的他还能把当年的情景回忆得活龙活现。

  • "这是沉重的一集,但也是应该面对的一集。由于力量悬殊太大,中国军人沦为战俘的相当多,他们很多人临危不惧,英勇就义。还有很多人遭到非人折磨,甚至沦为劳工。 战时被劫往日本去的中国战俘劳工究竟有多少?有中国学者认为有22.6万人,也有人认为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当踏上陌生的土地时,他们没有选择在被俘之后杀身成仁,但他们却有足够多的活下去的勇气。看看这些面孔,他们的脸上绝没有求生的低媚,只有活着的坚强。耿谆是第15军64师191 团的上尉连长,在洛阳保卫战中受伤被俘。

  • 中国抗战必须要面对一个尴尬而残酷的问题:伪军。上百万的伪军,令无数后来的中国人困惑。中国军队打日军的同时,也要打伪军。他们是中国的耻辱,是疮疤,是不愿被提及的部分。伪军的成分很复杂,有被抓来的壮丁,也有地方散兵、兵痞、帮会成员。他们投入伪军的原因千差万别,有人为了混口饭吃,有人为了实现抱负,有人为了“曲线救国”。每种声音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 施亚夫很得汪精卫的赏识,但他的真实身份是打入伪军队伍的共产党员。深入敌人内部,传递情报成为了是施亚夫的一项重要工作。马骏是个热血青年,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汪伪政府的海军军校,在荣城的据点驻防。后来他和几位战友想起义参加八路军,起义没实施,就走漏了风声,马骏被捕,面临生命危险。1944年11月5日,刘公岛上的伪海军因不满日军欺压和差别待遇而起义,蹲在监狱里的马骏,得以逃出,终于成功当上了八路军战士,建国后成为第一批新中国海军战士。

  • 参战就意味着可能随时死亡,但活下去,是人的本能。在极端状态中,战士们无时无刻不与死亡擦肩而过,活下去就是胜利。本集讲述的是几个近乎离奇的生与死的故事,主人公们带着必死的准备活下来了。

  • 终于胜利了! 1945年8月15日抗战的胜利,让等待行刑的阎继哲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此他就把这一天当成了自己的生日。获得新生的可不止阎继哲一个人。也是在这一天,已经做好牺牲准备的金逸群胜利返航。还是在同一天,刘勋和战友们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就在日军大部队离刘勋他们还有几十里的时候,日本人停止了前进。1945年8月15日晚上,正赶去奔袭敌人的八路军教导员王亮,在路过的村边发现了醒目的标语:“哈哈,日本鬼子投降了!”饶平如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战友被派去向日本军人递交受降信件的经过。抗战胜利后,归国的远征军王建在青岛的大街上意外遇见了失散多年的母亲。俞慕贞从安徽农村的医院回到了家乡,她给家里买了两头牛,还带回了自己的爱人…… 作为全片的最后一集,这一集聚合了大部分《我的抗战》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抗战胜利的真实感慨和无尽思绪。

收起
爱奇艺号

天津上德

1009人已关注

+关注
更多> 纪录片榜